其不能眠者,阳明之经属于胃,胃受邪则不能安卧,此其受邪之初,犹未及乎狂也。疟痢由于湿热郁积,气血不和,黄柏、黄连燥湿清热之药,三棱能破血中气滞,莪术能破气中血滞,大黄、芒硝血分之药,能除血中伏热,通行积滞,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。
久泄脾虚,中气必寒,肝木必乘其虚而克制之。《纲目》曰∶观此一方,足以为万世模范矣。
少阴不得大便,以辛润之;太阴不得大便,以苦泄之;阳结者,散之;阴结者,温之;伤食者,以苦泄之;血燥者,以桃仁、酒制大黄通之;风燥者,以麻仁加大黄利之;气涩者,郁李仁、枳实、皂角仁润之。三阴之气至胸中而还,故令肩息。
柴胡能升,所以达其逆也。《此事难知》云∶足太阳为诸阳之首,故多传变,太阳传阳明,水传土也,谓之微邪,又谓巡经得度传;太阳传少阳,谓之越经传;太阳传太阴,谓之误下传;太阳传少阴,谓之表里传。
《活人书》∶夏至后加石膏、知母,是皆泄肺火之药,是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,实散肺经火郁之药。此证因过汗耗损阴气,血少不能营养筋骨,故痛;阳虚故脉迟;汗后故脉弱;用黄、甘草之甘以补中气,芍药之酸以收阴气,桂枝辛热,外以益卫而实表,内以和荣而补虚,使中气创建,则能生育治风虚,头重眩苦极,食不知味,用此暖肌补中,益精气。
然必下后方有是证,若未经下后,则不曰结胸。中风,口眼僻在左,以此膏敷其右;僻在右,以此膏敷其左。